那么如何引導孩子智力發(fā)展呢?家長最好仔細讀讀下面的文章 兒童智力發(fā)展的一般規(guī)律。
兒童智力發(fā)展的一般規(guī)律
0~2歲是孩子的初始階段。孩子在初始狀態(tài)中,內心世界沒有完整的認知模型,沒有客觀判斷的能力,爸爸媽媽給他什么就是什么。從我們對兒童的研究發(fā)展來看,兒童首先發(fā)展的是觸覺,在胚胎里就開始發(fā)展,然后是嗅覺、視覺和聽覺。為什么兒童要觸摸?因為他的觸覺發(fā)展是最快的,和孩子觸摸也是交流。我們不要以為和孩子講話就是交流,對2歲以前的孩子來講,說話是最不能交流的,因為孩子的左腦還沒有發(fā)展。
0~2歲的初始狀態(tài),就是孩子的心智還是一個空置狀態(tài),這個時候我們用早教,用大量的理性刺激、音樂刺激、圖形刺激去激發(fā)孩子智力發(fā)展是非常好的。但前提是,過去我們用來刺激孩子發(fā)展的東西都是什么生成的?都是由誰生成的?是人類。我們把人類的音樂、人類的圖片、人類的所有認知模型,像杯子、房子、老人等所有的屬于人類建構的視覺模型去刺激孩子,這種刺激對孩子的能力發(fā)展有好處,但也有很大的壞處。原因是什么?我們知道,人類社會可交流的東西是非常少的,“存在”是一個非常復雜、非常深邃的東西。比如說狗,狗的叫聲千差萬別,狗有很多的叫聲,在不同的情景下會發(fā)出不同的聲音,但可交流的狗叫聲在人類的文化里面就只有“汪汪”,我們只有“汪汪”這一個詞匯來表達狗叫聲。我們用人類生成的這些東西 知覺模型來教導孩子,試圖用“汪汪”來告訴他狗是什么東西,但對孩子來講,他的大腦里面并沒有這些知覺模型,這會讓孩子對外界事物的了解變得狹窄。
當今的教育學家、社會學家、心理學家共同研究出來的教育思想認為,過早地使用人類生成的音樂、圖形、知覺模型包括言語刺激孩子,是給孩子人化的知識結果,這更適合和人交流,但是這種交流會讓孩子“變老”,或者使孩子初始狀況的智力迅速衰減。我們要記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費神的,但是只記住“汪汪”卻很簡單,也就是說,我們過早進行人類文化浸染的結果是讓孩子記住了“汪汪”,卻忘掉了“存在”有巨大的復雜性。
現(xiàn)在我們主張人類文化對2歲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過1/4的比例,3/4要在自然中形成。我們知道,在音樂當中不管我們的鋼琴彈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黃河、瀑布的聲響,鋼琴永遠不能模仿大海波濤的澎湃,小提琴拉出的風聲永遠沒有真正的風豐富多彩、震撼。人類的衍生物是來自于自然,通過模仿自然來逼近自然,但自然永遠比人類要真實、要復雜、要多樣化。在西方,很多媽媽會在孩子出生3天帶著孩子去大自然聞青草味,因為孩子的嗅覺發(fā)展得最快,所以帶孩子去嗅各種各樣的味道。當他用觸覺、嗅覺感受風的吹拂、水的打擊,這些信息遠比過早給孩子提供一個分類信息好。
人類的文化是以分類的方式發(fā)展的,我們通過一個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類秩序,這個分類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后形成的。很多狗的叫聲我們沒法交流,我們只能用一個詞匯“汪汪”來進行交流。人類文化和知識是用通約的方式傳播,因為它要通過我們的演繹,比如說,我們對深圳的感覺,我來到深圳感覺到它的日新月異,但是這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,我只能用“汪汪”這樣通約的言語去描述,但把感覺理解過來時它的特點就變得非常少。就像一個美味,它的感覺是說不出來的,你想理解這個味道的時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語,而言語的蒼白性對“存在”的描述非常糟糕,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2歲以前充滿飽滿的設計感。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色彩專家,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,而不是給他看顏色卡片。神經系統(tǒng)有一個特征是當它能夠用最簡單的分類來處理時,它就用最簡單的而不用復雜的。我們在神經分類里面測查圖形記憶時,就不能給一個人看可命名的圖形,假如這個是花,我們記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記住花本身,這是言語的使用給神經系統(tǒng)和大腦帶來的衰退,當我們知道這個概念后不用關心這個花是什么花,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樣的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