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秩序敏感期也是很多孩子在換了保姆或者撫養(yǎng)人之后變得很難帶的原因之一
進入秩序敏感期也是很多孩子在換了保姆或者撫養(yǎng)人之后變得很難帶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新舊保姆或者主要撫養(yǎng)人交替,最好彼此有個交接,詳細說明一下孩子的生活習(xí)慣,有哪些特殊要求等等。有了這樣一個交接的過程,就可以避免我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觸碰到孩子的秩序敏感點,引發(fā)不必要的沖突。新舊交替也會過渡得更順利些。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是,如果他有這方面的特殊需求,最好跟老師有個交代,以便老師靈活處理,也幫助孩子更快適應(yīng)幼兒園的生活。
面對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,我們可能會深感頭痛。不管做什么事情,或某個環(huán)節(jié)出錯,他都會堅持重新來過,不給他機會,那就翻了天了。如果我們時間充裕,情緒也不錯,可能就會由著他,等他的需求得到滿足后,這個沖突很快就解決了。如果我們時間緊迫,情緒不佳,或者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缺乏認識,可能就會跟孩子對著干,最終讓親子雙方都很受挫。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,能滿足他還是滿足他為好。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,就隨他去吧。倘是原則性的問題,那就如同前文所述,堅持三個“到底”的原則,既讓孩子明白我們會堅持原則,又不至于使他受到傷害。
秩序敏感期常常與完美敏感期結(jié)伴而行。秩序敏感期可以看成是孩子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(xiàn)。處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凡事要求完美,但凡有一丁點不如意就反應(yīng)激烈。比如,給他一只香蕉,因為擔(dān)心他吃不下,你好心掰下一截,他會傷心至極。他不是為了爭另外那半根香蕉,而是忍受不了一根完整的香蕉被你掰斷這個不完美的事實。你給他一塊餅干,不巧這塊餅干缺了一只角,在我們成人眼里看來不足一提的事情,就可能引發(fā)他強烈的反應(yīng)。同樣的,他不是為了那缺失的一角傷心,而是因為這塊餅干不再完美而難過。解決的辦法是給他換一根完整的香蕉或者一塊完整的餅干。如果沒有完整的香蕉或餅干給他,那就只好陪在他身邊,跟他簡單共情,然后摟著他,平靜地等待他平息下來。
家長該怎樣應(yīng)對?
養(yǎng)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自我修為的過程,最需要的就是淡定的心境。這種心境能幫我們接受孩子的種種不乖,還能傳遞給他更多正面的心理能量,讓他內(nèi)心變得更為強大,遇事能更快地平靜下來。將來成人后,面對這個紛繁的世界,他才能承受更多的不如意。
完美敏感期、秩序敏感期雖然讓我們頭痛,但只是階段性的,過了這個階段,一切都變了。相反,利用孩子的這兩個秩序敏感期,我們還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益。
1、首先,追求完美,講究秩序,這二者都是好事。沒有喬布斯追求完美的那股偏執(zhí)勁頭,蘋果公司走不到今天。缺乏秩序感,人就條理不清晰,過于自由散漫。
2、其次,當(dāng)孩子處于這兩個敏感期的時候,我們盡量不要跟孩子沖突。相反,還可以通過努力,幫助他養(yǎng)成良好的習(xí)慣。比如,我們可以讓家里的物品盡量保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,以保證孩子在有序的空間里能快速地找到他想要的東西,讓他看到一切都處在一種“正?!睜顟B(tài)。利用孩子的完美和秩序敏感期,父母可以順勢引導(dǎo)他學(xué)習(xí)將自己的物品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,擺放整齊并自行保管,幫助他養(yǎng)成良好的行為習(xí)慣。
3、此外,還可以保持規(guī)律的作息時間。比如讓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;在固定的時間睡覺,睡前有一套他習(xí)慣的固定的程序——玩一個比較溫和的游戲,看會兒書,然后洗漱、上床、關(guān)燈,聽媽媽講睡前故事,就寢……此外,當(dāng)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突然莫名哭鬧時,應(yīng)該考慮一下,是否做某件事情的程序出了問題。一旦程序正確,他的哭鬧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4、當(dāng)然,我們也沒有必要過于教條,強弩著去做某些事情。過于程式化也會讓我們失去很多,尤其當(dāng)我們做某個事情變得過于偏執(zhí)的時候。至于這個度怎么把握,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(biāo)是——不管做什么,孩子既有度又開心,并且親子雙方都感覺比較舒服,不會有很壓抑的感覺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